我是一個裝備控,想要有一個良好的運動過程、避免身體受到傷害,選擇一套適合自己的運動裝備是必不可少的。跑步作為最平民化的運動之一,深受廣大群眾歡迎,我自己也是一個夜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我是一個裝備控,想要有一個良好的運動過程、避免身體受到傷害,選擇一套適合自己的運動裝備是必不可少的。跑步作為最平民化的運動之一,深受廣大群眾歡迎,我自己也是一個夜跑族。作為一個夜跑小白,首當其衝的就是要選擇一雙合適的跑鞋,那麼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我選擇的這雙跑鞋 — Nike Zoom Structure 19。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Nike Air Zoom外觀部分一向是見仁見智,有些跑友喜歡酷炫騷包,有些則喜歡樸實低調,我屬於後者。因為還考慮到日常穿搭,所以選擇了黑白奧利奧。外觀部分就著重講講鞋面材料吧。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鞋面應該是採用了 Flymesh 的編制材料,觸感柔軟,穿上腳有種襪子一般的感覺,而且比普通網布輕質,透氣性也還不錯,所以在跑步過程中會比較舒適。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鞋帶系統連線著 Flywire,飛線是耐吉家的老牌技術了,從 08 年開始沿用至今。主要幫助就是增加包裹性,同時隱藏式的設計也有效防止了飛線斷裂。
Nike Air Zoom
緩震應該是一雙跑鞋最重要的部分了,而這雙鞋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正好在中底。下面就來一一詳解: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首先在鞋子前掌部分內建了 Zoom Air 氣墊,熟悉耐吉的朋友都知道這也是骨灰級的緩震科技了。這次的前掌 Zoom Air 是扇形的,面積還可以,回彈迅速。因此前掌跑法的跑友非常適合,在加速的時候尤其給力。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後掌並沒有內建氣墊,這也是我稍稍遺憾的地方,不過 Structure 19 並非主打緩震,這個任務就交給它的大哥 Zoom Odyssey 了。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作為一雙支撐型跑鞋,Structure 19 最醒目的就是中底內側那塊柵欄型的區域了,這也是後掌 Dynamic Support 的一部分。Dynamic Support 動態支撐技術,主要是通過三重密度的中底對足弓給予支撐,防止內旋。所謂三重密度,即鞋子外側的材料最軟,內側的材料稍硬,而柵欄型的材料最硬。從外形也可以看出,柵欄型的材料在足弓處有一個內收,更貼合足弓的形狀。不過具體療效,看下文實戰後的感受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應該說 Nike 做了這麼多年跑鞋,鞋底抓地力什麼的是沒什麼問題了,Structure 也出到了第 19 代,這次的鞋底和前作稍有不同,在我看來還是有成效的。Structure 19 的改變主要是前掌由條形紋路改成了鉚釘型的紋路,這點對抓地力的提升還是蠻大的,加速轉彎時絲毫不會有打滑的現象,耐磨性就目前看來還可以。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穿上這雙Nike 黑白 慢跑鞋夜跑也有一段時間了,這裡來說說這段時間的感受:鞋面材料很舒適,重量控制得很好,穿上腳就像穿上了一雙襪子一般,在跑步過程中極其舒適。中底部分可圈可點,前掌反應迅速,在加速蹬地的時候反饋及時到位,因此速度型跑者很適合這雙鞋,後掌氣墊的缺失的確是個遺憾,雖然有三密度中底加持,但緩震材料始終不能和氣墊相比,具體來說就是長距離奔跑後緩震材料多少還是會有衰竭,在後程會顯得很乏力,這時候足弓的支撐也遠不如初上腳了。因此長距離奔跑足弓還是會顯得痠痛,當然這可能也跟我的腳型有關。那麼改進建議也有:就是在支撐區域增加硬質 TPU,這比硬質的緩震材料要給力得多,雖然會在重量上有一定的犧牲,但這種做法更對得起支撐型跑鞋的定位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Structure 19 這段時間的使用下來,我對它的評價還是不錯的,外形好看,輕質,前掌給力,Nike Air Zoom structure 19售價也不算貴。足弓支撐則稍微對不起它的定位,好在售價也不貴,價效比還是可以的。推薦速度型跑者日常訓練,不太建議體重大的跑者使用。不過說到底,運動裝備還是輔助作用,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愛運動的心,尤其對於都市一族來說,運動時間尤其寶貴。所以帶上你的跑鞋,夜跑去吧!
(责任编辑:admin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時尚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